本文由陈英汉、柯育萍、陈澍、邓静萍撰写并发表于《中华医史杂志》2021(6)
同济大学和国立同济大学时期
(1923~1949)
1.同济大学(1923~1927)
1923年4月24日,经教育部批准,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正式更名同济大学。
该年医科毕业11 人,分别为陈伦会、尹志伊、邹祥璋、张仲明、尤彭熙、俞强毅、张宝书、宋均、李忍凡、李铭慈、周文础。
1924年医科毕业14人,分别为梁灿英、陈雨亭、杜克明、李樟、梁舒翘、梁仲谋、韩法周、瞿祖望、张近炽、杨尚恒、阎彝铭、单誉、吴熙鲁、王功敷。
梁灿英(1900~1986),字之彦,河南孟津人。
1924 年毕业于同济医工大学,1929 年获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,曾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化馆主任、教授、医学院院长,1943 年赴美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客籍研究员,1949 年后历任中南同济医学院、武汉医学院教授,卫生部医学编审委员会生化组主任,湖北省第四、五届政协副主席,湖北省生化学会理事长。1956年被评为高教一级教授。
图片
左起:梁之彦、史图博、方召(李约瑟摄于四川李庄,1943.6)
1925 年医科毕业生有18人,分别为刘峰云、袁钊传、杨元吉、李邦政、劳同文、杨和庆、顾毓琦、李善畯、邵士俊、李相琳、宋琯生、许怀星、李梃、方嘉谟、仇楚宝、唐庆岳、王士成、阮尚丞。
阮尚丞(1887~1947),字镜津,江苏奉贤人。1925年毕业,在沪行医数年后留学德国,归国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、教授,抗战时期随同济大学内迁四川宜宾,1941 年任安顺军医学校外科主任教 官 ,1942年10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至1944年7月,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。阮尚丞在宜宾曾为一特殊患者从背部开刀,为其延长生命近2个月,创当时医学界最高纪录。
顾毓琦(1901~1978),字景韩,江苏无锡人。1925年毕业,任宝隆医院内科医师、内科主任,1932年任私立同德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同德医院院长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时,他将同德医院充作安置伤兵场所,并组织救护队,得到第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嘉奖。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同德医院院长,1955 年任上海北站医院院长,1957年任上海电线电缆厂厂医。
1926 年同济医科毕业28人,分别为王刚、卢宝发、周元炳、陈滋章、李炳元、董志章、侯健民、黄元愷、史德民、刘璟、孙克锦、胡嘉、张焜、汪宝廉、柯德琼、王乃浏、张广勲、张处仁、郭启文、王承烈、张瑶光、李宝梁、李永健、程传愷、曾澄溥、韩法亮、李岳云、沈志明。
1927年同济医科毕业11人,分别为吴匡、古鸿烈、黄榕增、李金铎、陈光桦、王建高、杨兴龄、吴尧祥、蔡适存、丁惠康、秦道源。
黄榕增(1899~1971),字志达,广东龙川人。1927 毕业并留校任附属医院医师及外科助教。1932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,1935 年获博士学位,回国后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、外科主任,1940 年 7 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,1941年6月在广西桂林省立医院任外科主任。
1949年从澳门返回广州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外科主任,1951 年在广州市立医院任外科主任,1954~1971 年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。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会广州市委会副主任委员,民盟中央候补委员,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。
附带提一下,笔者陈英汉之父陈任192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高中部(图 5),后又任职同济医学院。
陈任(1907~1993),字育信 ,浙江奉化人。1922 年就读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中学,1927年毕业,1927年9月赴德国留学,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、慕尼黑大学、马尔堡大学、法兰克福大学、吉森大学,1932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,1933年8月回国。
1933年9月回国主持其父遗下的上海眼科医院,1937 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,1937年12 月任中央军医学校眼科主任教官(广州—桂林—安顺),1946 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,1950 年任汉口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兼任中南同济医学院副教务长,1959年3月任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图片
国立同济大学高中毕业纪念(左一陈任)
2.国立同济大学(1927~1937)
1927年8月,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名学校为国立同济大学。
1928年同济医科毕业9人,分别是卢寿祖、陈士杰、汪绍诗、李宗炜、顾庆、张宇戍、孔锡鲲、罗怀安、罗荣勋。
孔锡鲲(1905~1996),广东长乐(五华)人。1928 年毕业,同年留学德国弗莱堡大学,1931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,先后在同济大学、济南山东省立医专、同德医学院、陆军军医学校、广西医学院等任病理学系主任、教授,1946~1948 年赴美国密苏里州癌病研究所深造,1949年后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、教授,1958年在安徽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任主任、教授直至退休。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病理学分会第一、二届主任委员。
1929年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有8人,分别是陆之恒、俞敦培、叶伯阳、张乃华、梁俊青、吴中士、张士琦、马骅。
《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(1928年)》是笔者所见同济大学的第二本同学录,其中有张“国立同济大学医正科全体摄影(民国十七年四月)” ,照片里含 1928 年、1929 年、1930 年的毕业生。
图片
国立同济大学医正科全体摄影(1928.4)
1929 年 7 月 26 日国民政府公布《大学组织法》,其中第五条规定:“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,始得称为大学”。第二十一条规定:“大学修业年限医学院五年”。依照《大学组织法》,1930 年同济大学将医科改称医学院,工科改称工学院。医预科改为医学院前期,医正科改为医学院后期,共5年。
1930 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 15 人,分别为闵之笃、鲍德耀、李寅、郑子尧、刘同、夏一图、王宝楹、蒋杰、黄鼎瑚、唐哲、汪民视、黄培文、梁载道、龚积澜、蔡演强。
唐 哲(1905~1993),字哲公 ,四川广安人。1930年毕业后在同济大学任校医,1949 年 8 月至1981年2月任医学院院长,1950年任华东卫生部副部长,1953年任中南卫生局副局长,行政八级。曾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、民盟湖北省名誉主委、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、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、湖北省政协副主席。
图片
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颁发给唐哲的毕业证书,这是医科改医学院后的毕业证书
王宝楹(1903~1988)字觉生,山东省沂水人。1923 年考入同济医工专门学校,1930 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医院医师兼上海暨南大学校医,1931年调南京中央军校任校医兼任德国教官翻译,1937年8 月考入德国柏林大学,获医学博士后留校任教,历任德国耶鲁大学讲师、皮肯惟特医院主治医师兼中国留德医学会会长。1945 年回国后历任山东省立医学院院长、教授,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、教务长,中美医院内科主任兼上海第二传染病院院长。1949 年 12 月调入黄石工作,历任大冶钢厂院长、黄石市副市长兼黄石大学副校长、市医学专科学校校长、黄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,1956年被评为卫技一级,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委员会代表。
1931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有 20 人,分别为:李化民、但泽、蒋旭东、秦光弘、王季甫、胡金鑫、梁钦明、王曜、赵鲁真、沈铎、周绪、刘一麟、谢学洙、章元瑾、周明福、周寿祥、李明琛、李泰环、文炽、潘志高。
章元瑾(1902~1983),字奇光,安徽来安人。1931 年毕业,后赴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留学,1933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,1934 年回国在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任医师,1937 年初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任外科副教授,1937 年抗战开始后由同济大学派往第五重伤医院任外科军医,1940 年在昆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,后赴宜宾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,1946年随校返回上海,1955年随校内迁武汉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八千里路云和月
图片
第五重伤医院合影(一排左四李宣果院长,左五章元瑾;二排左三起王卓、乐彩臣、姚一心,《民间影像》第七辑)
1932 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34人,分别为:梁胜熹、蔡中杰、顾曾谅、王世琦、陈保勤、史美后、吕富华、蒋留芳、朱鹤鸣、朱朝钦、刘昞彝、何同善、陈子元、邹邦柱、罗泽鸿、钱侠伦、朱维梅、黄道举、章玉玲、吴成、犹清慎、郑家肃、袁勋安、孙成壁、田树圣、高振福、徐祖毅、徐元甫、俞恩济、严霈章、王元一、黄诚述、吴一峰、肖谦史。该年5月在上海拍摄的“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三二级毕业纪念”是目前笔者所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毕业生合影照片。照片中有学生 29 人,其中2位女同学。
吕富华(1907~2000),山东黄县人。1925年考入同济医工大学。经过2年中学部,5 年医科,1932 年毕业,1933 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。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烟草可以致癌的科学家,其研究结果发表在1934年德国《法兰克福病理学》杂志上。1936 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,同年回国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,1937 年随校西迁,1941 年因病在昆明被校方解聘。1949 年重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馆主任,后随校迁武汉任药理教研室主任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图片
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2级毕业纪念(1932.5)
1933 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31 人,分别为:潘渊若、唐昌升、林竟成、杜正兴、郭焕民、胡志远、罗煜常、孙长孺、陈愈枋、李情超、沈在中、方召、余锡洪、陈杏昌、孔麒、文启菁、李蕚芳、汪宝仁、邓上熙、徐德麟、徐振华、赵毓麟、周远夔、戚其山、詹世芳、储麟荪、杨传声、刘德健、张立慰、李超、李伟业。该年份没有发现毕业生
合影。
林竟成(1907~1987),字千叶,福建闽侯人。1933 年毕业,1934 年担任江苏省立卫生事务所防疫科科长,参加卫生署第一届公共卫生医师特别研究班。
抗战期间被任命为第49医防队队长,投身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抗日战地救护,先后任中队长、大队长,后任重庆陆军总医院院长。1946年赴美国考察,次年回国任国防医学院附属陆军总医院副院长,1947年10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、附属中美医院院长兼公共卫生学馆主任,并筹划实施同济医院迁武汉,1955年筹建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并任主任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八十年前的公共卫生考察
图片
卫生署第一届公共卫生医师特别研究班全体摄影(左起,周振、林竟成、陈德星、张建义、邓一韪、王君纲、谢保灵、孔骐、武珐堉、李启盘、赵允顕、涂步瀛、孙孟春、徐淑、张仓熙,1936.11)
杜公振(1908~1986),字正兴,山东高密人。1933 年毕业后留校任病理学馆助教,1934 年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细菌学和卫生学馆公费留学,193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,后又在柏林卫生化验所、慕尼黑国家医学进修班、汉堡热病学院、柏林传染病研究所学习。1939 年回国后,在昆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,1941 年任四川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,1945—1946 年任院长,后随校迁回上海。
1952 年任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教授、微生物教研室主任、基础医学部主任等职,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、中国微生物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胡志远(1908~1993),山东新城人。1933 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,抗战期间随校西迁任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、教授,1946年赴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,1948 年回国任上海市立第六医院妇产科主任,1951 年兼第二军医大学妇产科教授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、《中华妇产科杂志》副总编辑,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。
图片
杜公振在实验室
遵照民国教育部医学院 5 年卒业后尚须实习1 年,共计 6 年的命令,1934 年 1 月 10日同济大学校务会议议决:“医科前期定五学期,后期定七学期,最后之两学期遵照部令定为实习年。”原定1934年毕业的学生改为1935年毕业,增加1年实习,因此1934年没有毕业生。1935 年、1936 年、1937 年没有发现毕业生合影。
1935 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47人:
谢家树、叶培、朱传德、谷晋昭、钱思泽、李永彬、俞笛梅、鲍尔景、冯世怡、张和、赵人俊、王绍昌、陶滦、魏述征、吴仁三、陶桓乐、吴厚章、戴儒馨、许端庆、钟文澜、张信履、贺逢吉、朱虎蔚、魏祖宪、唐贤辀、张运生、沈雪君、沈尚德、潘畴沾、田曾基、刘振权、施家仁、罗绍箴、徐兆麟、朱静生、陆宇安、谢 祚锡、殷述生、李翰芳、江学琇、杨勖、彭喆、彭淑景、刘培、饶作舟、李缵松、黄汪仁。
图片
黄汪仁的毕业证书(1949年补发)
陶桓乐(1907~1994),湖南巴陵人。1935年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3年,1937年先后在成都及贵阳的地方及军队医院担任内科医疗及教学工作。1946 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裴士西门医院进修内科1年。1947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,1949 年后历任同济大学医学院、武汉医学院教授兼内科主任。1960年调卫生部北,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。曾任北内科主任、毛泽东医疗小组总负责人、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、世界卫生组织流行性病咨询委员会委员。1956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,后升一级教授。
图片
50年代陶桓乐全家福(汉口)
1936 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 32 人:
奚桂芳、王祺、万秀沂、傅德炳、杭承照、朱尔梅、丘犹兴、顾稚华、孔受天、陆福培、王世开、孙希武、郑汝英、陈祖荫、许本谦、陈历荣、梁冠英、唐敬恒、丁希庆、黄兴汉、贾观菁、郭奋英、张在青、张馥、王瑞献、瞿松寿、陈杜勋、吴宝琨、刘振东、程周绪、方杲、王观荦。
1937 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28 人:
丁星翌、王士濂、王天祈、沈其稀、李含中、李宗懿、李惇谊、杜君武、吴宏宇、吴国兴、吕世藩、林有泉、施复晋、俞德葆、孙怀骐、徐廷贤、徐春沂、徐续宇、郭学健、陈家祺、毕骏选、崔进、单基丰、潘安余、蒋起鹍、骆思谨、钟敬和、苏志龙。
吴淞,一所大学的童年和梦想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线上股票配资平台,网上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炒股新手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